首页 > 文章 > 业界

放眼山川路正长--李向辉山水画赏析 作者:陶艺美

2022-03-31 11:44:38

李向辉早我一年进入广西艺术学院读研究生,他既是师兄又是好朋友。在研究生会他是我的领导,他是中国画学院第四届研究生会主席,我是宣传部长,本届主席“退休”之后,我又接他的班,不管是工作上,还是学习上,都在一条战壕摸爬打滚过,自然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东西。别的不说,就拿画来谈。
观赏李向辉的山水画卷,让人大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之感。那草那树,都被赋予了勃勃生机;山的巍峨壮观、水的清澈激越、云的轻柔飘逸、雾的亦梦亦幻、草的昴然临风、树的葱郁苍劲,都幻化在了神美的意境之中。在校学习期间,在导师黄格胜教授的亲授下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基本功底和综合素养,为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他师从名家,更是受益匪浅。黄格胜教授对写生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狂热渴望。自学生时代起,每年至少两三次,多则十数次,下乡写生成了黄格胜人生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黄格胜以写生作为山水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从早期的钢笔速写、毛笔速写、线描写生,到现在的八尺巨幅现场写生。多年来,黄格胜身体力行,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他坚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写生因此成为他的基本功课。把写生作为山水画创作的基点是20世纪山水画大家得以避免落入被动摹仿古人的窠臼,并最终走出了一条宽广道路的突出标志。黄格胜教授正是在这一点上继承了前辈们的优秀传统,使自己的山水画创作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因为导师黄格胜教授“对景创作”的教学方法,使他受益匪浅,也给我们后学者昭示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中国画历来强调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相结合的原则。师法古人即学习传统;师造化是用心看和用心体会,写生既是师造化的最好的方法。导师黄格胜教授在教学中,强调写生的“对景创作”。黄格胜教授的教学理念把写生作品化始终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不仅是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也是对艺术规律的研究。在写生中融入了创作的因素,把写生和创作紧密联系起来,在写生当中就开始研究创作的内容。正如黄格胜教授所说:“对景写生其实是对景创作,景致给你启发,你看见什么画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如我看松树时其实什么都没看见,只是看那种感觉,把感觉画出来,每一枝松针你是画不出的,写生就是记录你的感觉,对象给你的启发,但不是照抄和照搬。照像也有照不真的,因为没有抓住本质,所以写生就是要抓住对象的本质。”“把写生作为我院美术教学特别是山水画教学的主要手段,另外也把写生作为我们漓江画派的主要创作手段,是我一直倡导并坚持身体力行的。数年下来,已初显成果并形成了特色。”
向辉兄的三年研究生学习期间,跟随导师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领略和体悟山川的壮丽秀美及无限神蕴。为了寻找大山的内涵和感觉、各种山石皴的形成及特色,他“搜尽奇峰抒草稿”,在大量写生创作中汲取营养、认识创作规律。山的瑰丽并不单纯在于那些实景,更在于它犹如美丽的少女披上面纱那种含蓄神奇的美。在攀过无数的名山大川,见过许许多多山体之间的云气氤氲、峰峦隐现、物景变幻、水流酣畅。这种抽象美、意象美,在他经过长期地观察和研究后,运用从导师那里学来的的技法来表现山川秀美与灵动的神来之笔,达到了意料之外、意想之中的理想效果。他是北方人,现在画南方山水,将北方的雄厚与南方的秀润相溶合之后,形成了自我表现山水画独特的手法与风格,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向辉兄师承渊源,继承了黄格胜教授的山水文脉,又发展了自我。他的创作灵感和经验完全是从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历尽艰辛体悟出来的。山水哺育他成长,它大公无私地给予他无穷无尽的灵感和驱动力,让他不断地去开拓新的领地。
生活是艺术之源、发展之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习中国画,要继承传统,也要学习大自然。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中国艺术所要表达的终级目标,画家在心灵和自然造化之间搭建起对话的通道。
最近读了一批向辉的山水画,除了毕业创作的一部分之外,更多的是写生的作品。感受最深的是他的“写生作品化”,通过他的写生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写生过程中就强调创作因素的贯彻和运用。用笔墨线条勾画出一幅幅八桂大地苗乡木楼,侗寨瑶村,那宁静清丽的乡野风光,及胸中无数的山川,心灵的一方方净水。那北方山水大气磅礴,南方山水的秀丽敦润。一叶扁舟,小桥流水,几家农舍,几缕白云,无不都是凝聚他心灵体悟的创作。